◈ 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5章 大唐第一噴子 魏徵在線免費閱讀

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5章 大唐第一噴子 魏徵在線免費閱讀(2)

極刑;中書侍郎杜正倫受牽連被遠貶。魏徵曾向李世民推薦二人,稱他們具有宰相之才。如今,李世民卻開始懷疑魏徵結黨營私。

此外,魏徵曾將自己前後的諫辭寫下來,交給史官褚遂良保存。李世民得知此事後,心中愈發不滿。於是,他手詔取消衡山公主與魏叔玉的婚約,並下令推倒魏徵的墓碑。

貞觀十九年(645年),李世民親征高麗(即高句麗),儘管取得勝利,卻仍因未能滅亡高麗而心生遺憾。回師之後,他感慨地說:「魏徵若在,不使我有是行也。」於是,他召來魏徵的家人,賞賜並慰勞裴氏。李世民還命人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,並重新立起墓碑。

主要影響:

據《貞觀政要》記載,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,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,一生的諫諍多達「數十餘萬言」。他的諫諍次數之多,言辭之激切,態度之堅定,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。

魏徵的政治思想主要圍繞極言直諫,剖析得失展開。他諫諍的範圍廣泛,包括朝廷軍國大事的失誤,社會安定的維護,政治的清明,以及刑賞問題的處理等。

為了醫治隋末戰亂的創傷,他勸諫李世民要與民休養生息,一改隋煬帝奢靡之風,反對營造宮室台榭和對外窮兵黷武。為了社會的安定,他勸諫李世民要廢除隋的嚴刑峻法,代之以寬平的刑律。為了政治清明,他勸諫李世民用人要「才行俱兼」,對官吏中的貪贓枉法之徒要嚴懲不貸。

在刑賞問題上,他認為刑賞之本在於勸善懲惡,在王法面前,「貴賤親疏」一律對待。在君主的思想作風上,他勸諫李世民要兼聽廣納,認為「兼聽則明,偏信則暗」,以防止貴臣壅蔽,下情不得上達。

他更以「亡隋為戒」,勸諫李世民要接受歷史教訓,居安思危,力戒驕奢淫逸。對於這些有關國家治亂、社稷存亡的大問題,魏徵在上諫時一向是堅持原則,據理力爭。

儘管李世民對魏徵的尖銳批評一時難以接受,但他終究認識玉如顏穆凌之繁體,魏徵是忠心奉國,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。因此,對其進言多所採納。當然,李世民的開明政治也是魏徵屢次極言直諫的重要原因。

魏徵對朝政失誤的批評,對貞觀政治的糾謬補缺,起到了多所裨益的作用。李世民曾把魏徵比作良匠,自己比作金子,金子原在礦石里,它之所以稱貴,是由「良冶鍛而為器,便為人所寶」。這句話無疑是對魏徵忠誠履職的最高讚譽。

學術成就:

自貞觀三年(629年)起,魏徵,這位才華橫溢的歷史學家,受命總撰唐初八史中的五史,它們分別是《周書》《梁書》《陳書》《北齊書》和《隋書》。在這項重大的史學工程中,魏徵以其嚴謹的史學態度,精湛的歷史視角,以及對史料的深度挖掘,使得這五部史學著作在完成之時,便被譽為「良史」。

在主修的《隋書》中,魏徵秉持「直筆」的修史精神,得益於唐初豐富的史料資源,專業的修史機構「史館」的支持,以及多位修史學士的共同努力,使得《隋書》成為一部具有極高史學價值的史書。尤為值得一提的是,《隋書·經籍志》由魏徵親撰,正式應用了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分類法,史部首次作為一個大類被單獨分列,此舉不僅提升了史書的地位,也為目錄學做出了巨大貢獻。

然而,魏徵的貢獻遠不止於修史。他深知書籍和文化的傳承對國家的重要性,於是奏請校訂四部書,得到了李世民的支持。經過數年的努力,秘府的藏書得以粲然畢備,這為唐朝的文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。

李世民即位後,為吸取前朝歷代君王的教訓,命魏徵等整理歷代君王治國方略資料,擷取歷代群書之精華,整理成書。在廣泛閱讀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,魏徵於貞觀五年(631年)撰成了《群書治要》五十卷。這部書受到了唐太宗的高度讚揚,並被賜給每位諸王一本,以期他們從中汲取治國智慧。

魏徵的史學成就並未止步於此。貞觀十一年(637年),他與長孫無忌、房玄齡、李百葯、顏師古、令狐德棻、孔穎達、于志寧等人共同撰成了《大唐儀禮》一百卷,進一步規範了唐朝的禮儀制度。同年,他還編成了《類禮》二十卷,得到了李世民的讚譽。

在接下來的幾年裡,魏徵繼續他的史學創作。貞觀十五年(641年),他與高士廉等人共同撰成《文思博要》一千二百卷。這部書內容廣博,以分類的形式收錄了大量古書的內容,為後世保留了珍貴的古籍史料。

除此之外,據《兩唐書》記載,魏徵還有《諫事》五卷、《祥瑞錄》十卷、《烈女傳略》七卷、《時務策》五卷等著作。他的作品豐富多樣,與歷史、政治緊密相連,為後世研究唐朝的歷史政治提供了寶貴的資料。

文學成就:

魏徵,一代諫臣,以其直言敢諫的品格和崇高的道德風貌為後人所稱頌。他的文學創作,多是為政治服務的,因此在《全唐詩》《全唐文》中,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帶有政治色彩的作品。雖然魏徵的文學作品傳世數量並不多,但每一篇都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,體現了他卓越的文學水平和深厚的文學素養。

在《全唐詩》中,收錄了魏徵的34首詩歌,其中30首為祭祀樂歌。《舊唐書·音樂志》記載:「貞觀二年,太常少卿祖孝孫既定雅樂,至(貞觀)六年,詔褚亮、虞世南、魏徵等分制樂章。」這表明魏徵的這些樂歌,應是於貞觀六年(632)應詔所作。在這30首樂歌中,《舒和》均為七言四句,《大明之舞》為四言二十四句,其餘樂歌大多為四言八句。這些樂歌的用詞素雅、莊重,是大雅之詞,氣氛莊嚴,儀式感強,對於研究唐朝的祭祀禮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。

自南朝齊梁以來,文風日漸浮華。唐初的文壇,也受到了齊梁餘風的影響,崇尚駢儷,意少詞多。然而,魏徵的文風卻獨樹一幟,他的作品如《奉和正日臨朝應詔》展示了貞觀時期朝廷、民間的繁榮景象,展現了一個新興王朝的勃勃生機,同時也表達了他願意為國家鞠躬盡瘁的志向。再如《述懷》一詩,他描繪了自己從事李密到事李唐的經歷,表達了對李淵的忠誠和對李淵知遇之恩的感激。這些作品,皆為言志述懷,而非無病**。

總的來說,魏徵提倡文質並舉,反對浮華文風,他的這種態度,對於矯正唐初過分崇尚駢儷的文風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和帶頭作用。他的文學作品,無論是在文學價值上,還是在思想內容上,都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。

在我國古籍《舊唐書》中,對他的評價如是道:「臣嘗閱魏公故事,與文皇討論政術,往複應對,凡數十萬言。其匡過弼違,能近取臂,博約連類,皆前代諍臣之不至者。」

魏徵的一生,不僅身體力行地踐行了忠誠二字,更在關鍵時刻為國家挺身而出。他上不負時主,下不阿權臣,中不侈親族,外不為朋黨。他堅信,只有堅守自己的信念,才能為國家帶來繁榮與和平。

在他所著的章疏四篇中,魏徵傾注了自己的心血,為後世王者立下了楷模。他的一生,不僅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,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,詮釋了忠誠、正直、智慧、勇敢的品質。

魏徵的一生,充滿了挑戰和困難,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,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,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。他的離去,使唐太宗深感悲痛,他說:「魏徵死了,我失去了一面鏡子。」這是對魏徵一生最高的讚譽。

魏徵的故事,告訴我們,一個人的價值,並不在於他的地位高低,而在於他是否真誠地為人民謀利益,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。魏徵的一生,就是一部充滿激情和智慧的史詩,他的人格魅力和他的偉大事迹,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長河中。

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,有許多軼事典故讓人回味無窮。其中,有關魏徵的故事,展現出了一位忠誠、勇敢、正直的臣子形象,以及他與李世民之間深厚的君臣情誼。

不避故主

魏徵,原為隱太子李建成的東宮舊僚,他忠誠耿直,盡心儘力地為李建成謀劃獻策。然而,命運的軌跡轉向,李建成在武德九年(626年)的奪嫡之爭中敗亡,魏徵隨後歸順了李世民。李世民對魏徵的才幹和忠誠早有耳聞,所以他並沒有因為魏徵曾經的服務對象而對其心生芥蒂,反而對其委以重任。同年冬天,李世民下詔追贈李建成、李元吉王爵及謚號,並重新安葬二人。下葬當日,魏徵和王珪等東宮舊僚並未躲避,他們上表請求陪送靈車到下葬地。李世民答應了他們的請求,更進一步命令原東宮和齊王府的舊僚屬都去送葬。這一舉動,體現了李世民的大度和寬容,也見證了魏徵等人的忠誠與擔當。

態度嫵媚

有人說魏徵做人疏慢,但李世民卻覺得他的態度嫵媚。這是因為魏徵的膽略過人,善於挽回人君的心意,時常犯顏直諫。有時碰上李世民盛怒之下,他仍面不改色,即使是李世民的威嚴也為之收斂。他們之間的互動,宛如一場君臣間的智慧較量,又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。

亡失一鏡

魏徵曾告假去祭掃祖墓,回來後,對李世民說:「人們都說陛下要臨幸南山,外面都已嚴陣以待、整裝完畢,而您最後又沒去,不知為什麼?」李世民笑着說:「起初確實有這個打算,害怕你又來嗔怪,所以中途停止了。」這段對話,充滿了幽默和親昵,反映出他們之間深厚的信任和友誼。

魏徵去世後,李世民經常對身邊的侍臣說:「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,以古史作為鏡子,可以知曉興衰更替,以人作為鏡子,可以看清得失。我經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,但現在魏徵去世,我少了一面鏡子。」這是一位君王對一位臣子的深情緬懷,也是對魏徵一生貢獻的極高評價。

魏徵的一生,忠誠於主,忠誠於國家,忠誠於正義。他的離世,讓李世民深感痛惜,也讓世人感嘆失去了一位正直的君子。然而,他的精神遺產卻長存於歷史的長河,成為後人學習的楷模。在軼事典故中,我們看到了魏徵的不避故主、態度嫵媚、亡失一鏡等生動形象,也見證了他與李世民之間難得的君臣情誼。這些故事,宛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,閃耀在歷史的長河之中。